漫畫作者Jean Van Hamme說:「七零年代,我還在菲利浦上班,就已經開始畫漫畫,就像是週末的嗜好一樣。當時Tintin的報紙編輯Michel Greg對美國有一陣狂熱,除了他個人喜愛,而且覺得美國是有潛力發展。但是,法國和比利時式的漫畫都不是美國人的菜。後來他提議美國的漫畫家在Tintin作一個連載漫畫,這樣美國人便會接受我們的漫畫。除Michel以外,報紙更需要一些懂英文的專欄作者,而剛好只有我,於是他叫我去紐約跟這些漫畫家見面,建議如何開始這個系列。於是我便毫無頭緒地在紐約開始構思角色了。我遇見John Prentice,就是Rip Kirby原創者的Alex Raymond死後,幫他繼續連載的漫畫家。對報紙出版而言,我們需要一些可持續的角色,他們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職業去經歷冒險-例如:記者、探險家、偵探、飛機師或牛仔…在第二晚在與Michel晚餐時,我們在談談話突然想到『金錢買不到快樂』這句話。,於是我想到一個有錢人或兒子被綁架勒索,這個人又名列世界富豪榜!為了實行這個點子,我們設定這個富豪收養的兒子將會成為繼承人。這個就是1973年在紐約的某夜,羅格溫奇人物框架的由來。不久後,Philippe Franck找我來編寫腳本,我發現他畫的漫畫很有潛質,非常寫實,充滿動感及結構完整。之前我已經為主角寫過一些受歡迎的小說,所以我想重新使用他作為漫畫的角色,一用就是十八年!」
漫畫本插畫家Philippe Franck說:「我在1998年聯絡Jean Van Hamme,當時我並未有留意原著小說已經出版了六集。我跟他見面後,週末一直在看其中一本小說,接著星期一,我打電話告訴他,接手這個故事我有多興奮,他解釋由小說變成漫畫連載,是要非常小心。因為一篇漫畫可以帶來很多喻意,讓讀者有無限的想像。而且,小說至今已經二十年,時勢亦有所不同,背景也有了變化,我需要用三個月的時間去瞭解這個人物性格,Jean也有向我解釋,第一本是比較著重動作,但他不能像【第一滴血】的藍波(Rambo)一樣,他應該讓觀眾一眼便看到他的聰明才智,後來慢慢按照Jean的建議修改。起初我畫的是帶眼鏡的,但我和Jean看著都不為所動,角色會隨著時代進化,由第一本直至現在都存在他的特質,對一個不熟悉的人要有透徹瞭解是很難,需要很多時間,至於羅格溫奇,我要到第三或四集才對他有所瞭解,而年底將會出版最新的一期。」
Philippe Frank總結說:「只有讀者才說得出漫畫是如何成功,但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原素:第一是Jean寫了一個很好的小說,融合不幸、金錢和命運,這些都是歷久不衰的定律。再來漫畫會定期出版,並且會融合世界時事,好像【007】系列電影有警察偵查、間諜、浪漫情節和政治元素一樣。我知道還有很多觀眾對錯綜複雜的金錢冒險故事都大感興趣,這部電影是一流的!現在有很多的漫畫小說紛紛改編!這樣的電影不再只是孩童們專屬的權利!這個計劃和團隊都是製作這部電影完美的班底。